
城乡建设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docx
7页城乡建设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城乡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进程不仅改变着城乡的空间格局与基础设施面貌,更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收入结构从乡村道路硬化、水利设施完善到城镇产业园区建设、新型社区打造,每一项城乡建设举措都在不同维度为农民收入增长创造条件,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增收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城乡建设与农民收入的关联愈发紧密,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城乡建设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奠定了基础过去,许多农村地区因交通不便,农产品难以及时运往市场,只能在本地低价售卖,甚至出现滞销情况,农民辛苦种植的作物无法转化为可观收入随着城乡建设推进,农村公路网不断加密,“村村通”“组组通” 工程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部分偏远山村也通上了柏油路、水泥路,农产品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运输成本显著降低以西南地区某山村为例,道路硬化前,当地柑橘因运输不便,每斤售价仅 1.5 元,且常因腐烂损耗超过 20%;道路修通后,货车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柑橘能快速运往周边城市及电商仓库,每斤售价提升至 3 元,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仅此一项,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 2000 余元。
同时,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灌溉渠道的修缮与节水灌溉设备的普及,让农民摆脱了 “靠天吃饭” 的困境,农作物产量稳定提升,收入更有保障城镇产业园区建设为农民提供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有效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以往,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种植,收入来源单一且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农闲时期大量劳动力闲置随着城乡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周边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轻工业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这些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建筑工人,建成投产后又需要生产、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工人,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东部某县城依托当地丰富的蔬菜资源,建设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园区内聚集了 20 余家蔬菜加工企业,吸纳周边村庄 5000 余名农民就业,工人月薪普遍在 4000-6000 元,且包吃住、有社保,相比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稳定性与整体水平大幅提升部分农民还通过参加园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了食品加工、机械操作等专业技能,从普通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工人,收入进一步增长城乡建设推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农民从单纯的生产者转变为产业链中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带动经营性收入提升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中心等,构建起 “生产 - 加工 - 销售” 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
农民不再局限于种植作物,而是可以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合作,参与到农产品分拣、包装、初加工等环节,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中部某省在城乡建设中重点打造优质水稻产业带,建设了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 20 万亩,配套建设了稻谷加工厂房与仓储物流中心,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可在基地务工获取工资,水稻加工后的大米通过统一品牌包装销售,溢价部分按比例分红给农民,人均年收入因此增加 3000 多元此外,农业产业化还推动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在销售环节获得更多利润城乡建设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结构的优化随着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镇居住、就业,部分农民在城镇从事餐饮、零售、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在东部沿海某城镇化试点地区,当地政府通过建设农民安置社区,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周边农村人口迁入迁入的农民中,有 30% 进入当地企业务工,25% 自主创业开设小店,15% 从事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灵活就业,其余人员则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家庭年收入较在农村时平均增长 60% 以上。
同时,城镇的消费市场与信息资源也为农民创业提供了便利,部分农民借助城镇的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特色农产品,实现了 “进城创业 + 家乡增收” 的双重效益城乡建设推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还催生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新路径以往,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难以吸引游客,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无法转化为经济收益随着城乡建设中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工程的推进,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逐渐凸显,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南方某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后,依托当地的古村落建筑与山水景观,打造了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同时售卖手工制品、土特产等,平均每户每年增收 5-8 万元部分农民还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民宿与旅游项目,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游客体验,乡村旅游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让 “美丽环境” 真正变成了 “美丽经济”城乡建设中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完善,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为农民打通了线上增收渠道过去,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低、物流体系不完善,农民难以开展电商销售,优质农产品 “藏在深山无人知”。
随着城乡建设推进,农村网络建设加速,4G 网络实现全覆盖,5G 网络逐步向乡镇延伸,同时农村电商服务站、物流配送点在各村镇落地,为农民开展电商销售提供了硬件支持北方某苹果种植县,通过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为农民提供电商培训、网店运营、物流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当地农民通过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苹果,不仅省去了中间批发商环节,还能直接对接消费者,苹果售价提升 20%-30%,且销量大幅增加2023 年,该县苹果线上销售额突破 5 亿元,带动全县果农人均增收 1.2 万元,电商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城乡建设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让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提升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市场不断规范,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同时,部分地区开展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让农村集体土地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增值,增值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民,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中部某村将闲置的集体厂房用地通过入市交易,转让给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土地出让金 800 万元,按照村集体规定,其中 60% 用于村民分红,每户村民分得 2 万余元。
此外,城乡建设中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让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就业,凭借自身技能获得更高报酬,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城乡建设中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减少了农民的教育、医疗等支出,间接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以往,农村教育资源薄弱,许多农民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花费高额费用将孩子送到城镇上学,同时承担租房等额外开支;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农民看病需要前往县城或市区医院,不仅医疗费用高,还产生交通、住宿等费用,这些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的收入增长随着城乡建设进程加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农村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不断升级,部分城镇教师通过 “支教”“轮岗” 等方式到农村任教,农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农民子女在本地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教育支出大幅减少在医疗方面,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与县城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慢性病无需再长途奔波就医,医疗费用与相关支出明显降低公共服务的改善让农民 “少花钱、多办事”,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推动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直接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
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站覆盖到乡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指导,同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的建设,让农民直观地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东北某玉米种植区,通过城乡建设中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推广了玉米密植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能提高玉米产量 15%-20%,还能节约用水 30%、减少化肥使用量 10%,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当地农民采用该技术后,每亩玉米净利润增加 300 元,按每户平均种植 50 亩计算,每年增收 1.5 万元此外,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也是城乡建设的重要成果,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在农村广泛应用,替代了传统的人工劳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让农民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增收活动中,实现 “一份土地,多份收入”城乡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为农民发展生产、创业增收提供了资金支持,缓解了农民的资金短缺难题以往,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突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搁置随着城乡建设推进,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网点不断增加,同时创新推出了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创业担保贷款” 等金融产品,满足农民不同的资金需求。
西部某省推出的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根据农民的信用等级给予 3-10 万元的无抵押贷款额度,利率低于普通商业贷款,2023 年全省发放该类贷款 80 亿元,帮助 15 万农户解决了农业生产与创业的资金问题某养殖户通过申请 10 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从年出栏 100 头生猪增加到 300 头,年净利润从 15 万元提升至 45 万元,金融服务的支持让农民的增收意愿与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设中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了城乡产业界限,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参与产业链、分享产业增值的机会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形成了 “农业 + 加工”“农业 + 旅游”“农业 + 电商” 等多种融合模式,农民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环节,而是可以参与到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获得更多收入例如,某地区将农业种植与食品加工、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设了农产品加工体验园,农民不仅种植作物,还可以在体验园为游客展示农产品加工过程,销售加工后的文创食品,同时提供农业采摘、手工制作等体验服务,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种植收入转变为 “种植收入 + 加工收入 + 服务收入” 的多元结构,人均年收入提升 40% 以上。
产业融合还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减少了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增强了农民收入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稳定、更可观的收益城乡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既通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创造直接增收条件,也通过公共服务改善、要素流动优化间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的增收路径,有的依托产业园区带动就业,有的借助乡村旅游激活生态价值,有的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这些实践都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城乡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农民收入的增加提升了其消费能力与生产投入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建设的深化,形成了 “建设促增收,增收助建设” 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城乡建设的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的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农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更高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