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小型企业发展初期市场竞争策略.docx
9页论小型企业发展初期市场竞争策略摘要:近年来,小型企业的蓬勃崛起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小型型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小型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小企业的策略制定与选择同样是不能忽略的问题本文指出了小企业发展初期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小企业竞争策略应当加大政府扶持小型企业发展政策力度、银行放宽小型企业的贷款条件、研发适合小型企企需求的信贷产品、小型企业选择适宜的企业管理方式等若干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小企业;竞争策略;差别化;途径措施 一、小型企业概述 (一)小型企业的含义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划分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小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小型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底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现代化不可能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生产的大型化、集中化和分散化是现实经济中并行不悖的新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一批企业通过扩张、兼并、收购形成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大量小企业也蓬勃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在: 1.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企业规模决定了企业生产和发展方向企业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先进,也不是越小越经济,而是要受市场竞争的最终裁定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大中小企业并存,并表现为金字塔型,塔尖是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塔基则是为数众多的中型企业和小企业这是因为,社会化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分工和专业化意味着即使是大企业,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即使是发达国家,小企业对就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也有着重要的贡献美国、欧盟、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小企业的数量均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就业人数占55%以上,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GDP和产值分别占40%-60%和50%-65%,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财富。
2.小型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企业能灵活地组织和吸收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因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大企业因不景气而裁员时,小企业一般能保持一定的就业增长速度,从而起到稳定就业市场的作用 3.小型企业与大中企业互为依托依托随着产业分工和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小企业与大中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在生产领域,小企业可以对大企业所需原材料进行开发和初加工,可以为大企业分散加工零部件,可以对大企业大批量产出的一次性产品进行小批量的二次加工使产品适销对路,可以与大企业协作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试验 4.小型企业是市场最基本的活跃力量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企业间优胜劣汰的过程,期间一些企业破产、一些企业新兴是必然的结果一个大企业的破产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将造成较大的社会震动,而小型企业具有可替代性,即一个小企业所从事的活动比较容易为其他企业所替代,少数小企业的失败、倒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其盛衰存亡,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容易被社会心理看成是一种很自然的经济现象因此,小企业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越性。
同时,小企业在转变生产方向和更新换代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更贴近消费者,能更快地接收市场信息,调整经济方向、形式和力度 5.小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往往比较精干,内部交流渠道比大企业畅通,开发成本比大企业低,通过研究开发及生产和营销上的相互结合,能更容易地克服内部交流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创新决策;中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活跃因素,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加快小型企业的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二、小型企业发展初期市场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小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总体上策略管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表现为企业策略制定缺乏科学性,策略管理的变化程度较大,策略制定期限一般较短,策略管理的幅度局限于一定的市场或产品导致我国小企业策略管理水平低的基础条件分析主要为企业管理不健全,缺乏策略管理基础条件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在激烈竞争的动态环境下,小企业生产管理还处在非常低端的水平,管理工作还处于非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标准化阶段。
生产无序,管理混乱,"脏、乱、差";等现象比比皆是管理手段主要由手工管理完成,办公计算机化、自动化程度低 (二)财务管理不健全,筹资能力差 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筹资能力差小企业资本实力有限,银行认可的不动产资产数量较少,缺乏信用保证,信贷能力低,融资渠道单一,不能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只能吸引直接投资竞争的加剧使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也投资了些项目但对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花了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相当数量的小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三)产品研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 体现在以下方面: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以偏概全,认为任何技术变革都是好事,不考虑市场需求及创新成本;强调革命性创新,忽视技术积累,甚至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盲目追求重大的技术突破;重视技术创新,忽视研发控制管理,导致新产品的研制无法满足预期的技术状态、研制经费和研制周期的要求,使技术创新失去内在意义,新产品与企业现有产品相关性差没有研发质量控制管理的概念 (四)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其快速发展 小型企业与其他大中型企业相比,家庭成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更大,有些微型企业甚至股东、实际经营者、员工都是同样的人,小型企业的资金实力弱造成硬件条件简陋,小型企业主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创办小型企业,但自身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企业的经营、员工的管理主要靠个人的经验。
(五)缺乏科学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策略制定具有随机性 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缺乏有力的经营手段小型企业多数属于自我就业型,企业在建立和起步阶段,维持企业生存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为了生存,他们有时采用各种不符合营销范式、社会规范甚至违法的经营行为为了降低成本以达到低价进入市场,少部分企业不惜牺牲产品质量甚至以制造伪劣产品为代价小型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等条件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引进,从而导致营销组织不健全,营销策略不清晰 (六)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生存性问题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50多部专项法律构成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证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但都是从不同的法律侧面对中小企业加以规定的 因此,中小企业在法律不甚完善的条件下,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为了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颁布制定了维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法律与法规,以保护中小企业的正当权益。
如美国早在1953年就制定了《中小企业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30多种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民盟中央建议,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形成了示范效应以后,就可以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自觉地按规范去做 (七)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系统机构从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管理而发达国家像美、日两国分别设立有中小企业管理局和中小企业厅,作为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的专司机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国家成立专司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以便从政策的制定、产业规划发展的拟定、结构的调整、产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提供,开展技术指导与咨询上,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而目前各省市自治区的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工商管理局及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只是从区域上、行业上对本区域的中小企业加以管理的,而并非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小型企业发展初期市场竞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的扶持政策执行力度不大 政府针对小型企业所制定的政策本身对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小型企业的量大以及政策执行的缺陷,导致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很难得到政策上的全面照顾虽然目前已确认了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和法律定位,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在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之中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小型企业立法,明确小型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政府部门提出了诸如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小型企业,但许多条款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后续扶持政策对组织化程度低的小型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后续扶持合力还未完全形成地方政府对大中企业特别是对"龙头企业";给予了更多关注,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尤其是对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短期内效果还不够明显 (二)银行向小型企业放贷的成本费用偏高 金融机构自身的规章制度影响了小型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银行、金融机构偏向大企业放贷一方面,银行在获取小型企业信息时存在着规模经济的问题,调查成本高,很难降低信贷资金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对小型企业监督的单位成本通常会高于对大企业的监督成本,贷款可控性差。
据统计,银行对小型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有国家担保或收益率相同但风险比较低的企业,这就造成了中小银行定位的转移;小型企业因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使得银行对小型企业贷款的市场风险加大,而难以得到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企业融资成本高以从银行融资成本为例,小微型企业相比于大中型企业一般要高30%-50%大中型企业一年期贷款利率一般执行基准利率或较基准利率优惠10%-20%,而小微型企业实际执行利率普遍要高出基准利率30%-80%除利率上浮外,商业银行还会以业务咨询费、贷款承诺费等名义向小微型企业收取费用,以确保贷款综合收益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6倍在稳健政策背景下,这基本成为基层商业银行的惯例,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小微企业经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