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短文集萃--北师大版.pptx
46页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袭:偷袭暴:突然益:通“溢”,水漫出来循:顺着,沿着表:名词,标记涉:徒步渡水、趟水坏都舍:房屋倒塌向:从前导:引导尚犹:还,仍然第一页,共46页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1)荆人欲,袭,宋(),2)澭水,暴,益(),3)循,表,而夜涉(),4),向,其先表之时(),偷袭,突然,标记,从前,第二页,共46页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从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河的3、荆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水已经涨了许多,荆人仍然按照原来的标记渡河第三页,共46页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益通“溢”,漫出来由此文你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第四页,共46页孟子答齐宣王问,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道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第五页,共46页注释:,箪食壶浆,:用篮子盛满干粮,用壶装满酒浆一、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1、齐人,伐,燕(),2、,或,谓寡人勿取(),3、取之而燕民,悦,(),4、如水,益,深(),讨伐、攻打,有的人,高兴、喜悦,更加,第六页,共46页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攻取燕国后,燕国百姓很高兴,就应该去攻取它三、齐宣王在向人炫耀什么呢?,他在五十天之内就打败了燕国人,占领了燕国第七页,共46页四、孟子对此事有何看法?,孟子认为战争不能从它的胜负来判定它的性质,如果有利于人民,就是正义的,就应该攻取如果它不能给人民带来好处,就是非正义的,即使暂时胜利了,也必将为人民所推翻第八页,共46页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第九页,共46页。
孟子劝齐宣王治理好国家,不要使老百姓饱受冻馁之苦从侧面设事例,请王回答,导入治国的主题,宣王知道自己的短处被揭,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弃之:抛弃他,和他绝交士师不能治士:法官不能办案已之:罢免他第十页,共46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2),比,其反(),3)王,顾,左右而言他(),老婆孩子,游学,等到,回头看,第十一页,共46页晏子使吴,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存乎?”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第十二页,共46页行人,: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北方,:指中原各国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有事,:有进见吴王的活动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蹴,同蹙敝邑,:谦词,鄙陋的国家,指齐国以不敏而迷惑,:因为自己的不聪明而糊涂了(指走错了路)恶存乎,:在哪里?恶:何第十三页,共46页一、指出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晏子,使,吴(),2、天子,请,见(),3、晏子,蹴然,(),4、以不,敏,而迷惑(),出使,拜见,局促不安的样子,聪敏,第十四页,共46页。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我接受国君的命令,将去吴王所在的地方可是因为自己不聪明而糊涂地走错了,来到了天子所在的地方第十五页,共46页3、晏子出使遇到了吴王怎样的刁难?,吴王让傧者说“天子请见”,这是不合礼法的,只有周天子才可以这样说,而作为诸侯的吴王,是不可以这样称呼自己的如果晏子承认,就违反了礼法;如果不承认,就完不成出使的任务第十六页,共46页4、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的哪个人物很相似?,善于辞令,熟知礼仪,聪明机智他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相似,但是晏子更多地凭借的是智慧,而唐雎更多地凭借的是勇武第十七页,共46页墨子为义,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称师长,到,往,拜访,正义,停止,闲居,更加,应当,勉励,第十八页,共46页本文写了墨子在“天下莫为义”的情况下,“独自苦而为义”,这正体现了墨家的苦行精神、实践精神和为天下义无返顾的决心。
文中写故人的规劝,是对比映衬,凸现墨子行义的坚毅墨子的回答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说明行义的必要,势在必行第十九页,共46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即:过:,2、子不若,已,已:,3、则子,如,劝我者也,如:,往,到,拜访,停止,宜,应当,第二十页,共46页指出下列句中的“子”字的区别:,子,墨,子,自鲁即齐,子,不若已,有,子,十人,翻译,:,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如今天下没有谁来做正义的事业,(对此)你应该鼓励我(更加急迫地从事正义事业),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第二十一页,共46页知音 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高耸的样子,宽广的样子,同猝,突然,体会到,拿,琴曲,曲调,穷尽,情趣,隐匿,第二十二页,共46页。
练习:,一、解释词语:,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卒,逢暴雨,乃,援,琴而鼓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吾于何,逃,声哉?,高耸的样子,宽广的样子 长江大河,同猝,突然,拿,就 穷尽,隐匿,第二十三页,共46页二、翻译:,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您听琴的能力真好啊!真好啊!您听琴曲中的情义,想象的和我心中想的一模一样我怎么能在琴声中隐匿自己的一切呢?”,第二十四页,共46页三、“,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请解释“,为,、,操,、,造,、,音,”的意义,并说出这两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为:操:,造:音:,修辞方法:,弹奏,琴曲,对偶,第二十五页,共46页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发语词,使富,根据什么,这样,安居,看重,恭顺,顺从,犯法,不安本乡,同凌,反抗,触犯禁令,治理,第二十六页,共46页。
一、填空:,1、管子站在封建统治阶级 的立场上,主张用,治国,用,统一天下,这是他有别于先秦诸子的突出特点2、凡治国之道,,3、故,,而乱国常贫4、本文的主旨句是:,经济手段,富国,必先富民,治国常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第二十七页,共46页二、翻译下列句子:,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3、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定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穷困就难以治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富裕,而混乱的国家就必然贫弱第二十八页,共46页雨雪三日,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降、落,转晴,同披,皮衣,宫殿的台阶,一会儿,受教,泛指谷物,第二十九页,共46页解释加点的字:,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3、寡人,闻命,矣,下雪,雪后天晴,同披,受教,第三十页,共46页。
二、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1、翻译这句话2、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其中的4个“之”字,用法一样吗?,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王,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疾苦现在,您是不知道啊!,排比,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第三十一页,共46页三、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参考:一方面,是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打动了齐景公;更重要的是齐景公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三十二页,共46页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相当于宰相,老人,穿、戴,吊丧,使端正,没有才德,谦指任楚相。
垢同诟,惟、只,有话指教,离开,独揽大权,厌恶,祸患就会降临到他,两次,接受教诲,态度越谦逊,思想,第三十三页,共46页补充注释:,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三度为楚相,为政注重法治,任用贤能,颇有政绩,相传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取,:这里指贪取分外之物第三十四页,共46页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一个普通百姓胆敢对新任令尹冲撞犯颜,出言不逊;一个朝廷高官,棉队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突出了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哪怕是小民的意见,衬托出孙叔敖谦恭有礼的君子风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第三十五页,共46页一、下面句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C.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D.位已高,而,意益下,A,二、解释加点的字,1、,衣,粗衣,冠,白冠,2、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3、使臣受吏民之,垢,穿、戴,使端正,同“诟”,辱骂说自己没有能力,应该受到百姓的诟责这是谦词第三十六页,共46页三、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并翻译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第三十七页,共46页当了大官,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