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帮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总结.docx
9页乡村帮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总结乡村帮扶工作在推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虽取得显著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帮扶目标设定、前期调研、措施执行、资源整合、主体协作等多个环节,若不及时关注与解决,不仅会影响帮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可能导致帮扶资源浪费、帮扶效果不达预期,甚至出现返贫风险深入总结这些常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对优化帮扶策略、提升帮扶实效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后续乡村帮扶工作的精准推进提供参考,避免重复走弯路帮扶目标设定不合理是乡村帮扶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脱离乡村实际需求、缺乏长远规划或过于追求短期政绩,导致帮扶工作方向偏离部分帮扶主体在设定目标时,未充分考虑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村民意愿,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例如,在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的乡村,强行设定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不仅难以吸引游客,还可能因过度开发破坏当地生态;在农业基础薄弱、缺乏技术支撑的乡村,设定短期内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的目标,因技术、资金、市场等条件不足,最终导致项目停滞此外,一些帮扶目标过于侧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乡村的长远发展,如为追求短期增收,引导村民种植市场热度高但不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导致次年因气候灾害减产或市场价格暴跌,村民不仅未获收益,还浪费了人力与物力。
还有部分帮扶目标存在 “一刀切” 现象,未根据乡村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目标,如对经济基础不同的乡村设定相同的收入增长指标,导致基础薄弱的乡村难以达标,产生挫败感,而基础较好的乡村则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前期调研不深入、不精准,是导致帮扶措施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也是乡村帮扶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部分帮扶主体开展调研时,存在 “走过场” 式的形式主义,仅通过召开村干部座谈会、查阅书面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未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了解真实情况,导致对乡村的产业短板、民生需求、村民诉求把握不准确例如,在产业调研中,未实地考察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便盲目确定种植品种,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在民生调研中,未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仅笼统制定教育或养老帮扶措施,难以解决具体问题此外,调研范围狭窄也是常见问题,部分调研仅聚焦于经济发展领域,忽视乡村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导致帮扶工作片面化例如,只关注产业帮扶以提升村民收入,却对乡村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即使村民收入增加,生活品质也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还有些调研缺乏动态跟踪,仅在帮扶工作启动前开展一次,未根据乡村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调研结果,导致后期帮扶措施无法适应乡村发展的新情况,如市场需求变化后,仍按原有调研结果推进产业项目,造成农产品滞销。
帮扶措施执行不到位、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帮扶效果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措施落地 “打折扣”、与乡村实际脱节或缺乏灵活调整机制部分帮扶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监督、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政策空转、措施流于形式例如,产业帮扶中,虽为村民提供了种苗与技术培训,但后续缺乏持续的技术指导,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病虫害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导致减产;电商帮扶中,虽搭建了乡村电商服务站,但未开展系统的电商技能培训,村民不会操作线上店铺,服务站沦为 “摆设”此外,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能根据村民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也是常见现象例如,在技能培训中,不分村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就业意愿,统一开展相同内容的培训,导致年轻村民觉得内容过于基础,老年村民则难以理解,培训效果不佳;在医疗帮扶中,仅开展一般性的健康体检,未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乡村高发慢性病制定专项防治措施,无法满足村民的实际健康需求同时,部分帮扶措施缺乏灵活调整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优化调整,仍按原计划推进,导致问题积累例如,发现某类农产品市场饱和后,未及时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最终造成农产品滞销,村民损失惨重帮扶资源整合不足、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重复投入,是乡村帮扶工作中的又一常见问题。
当前参与乡村帮扶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掌握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各不相同,但因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各主体往往各自为政,形成 “碎片化” 帮扶格局例如,政府部门投入资金建设乡村道路,企业又在附近重复修建一条道路,造成资金与土地资源的浪费;多个社会组织在同一乡村开展类似的技能培训,因未统筹协调,导致村民重复参与,而其他急需培训的领域却无人关注此外,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突出问题,部分帮扶资源过度集中于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而基础薄弱、需求更迫切的乡村却难以获得足够资源例如,交通便利、靠近城市的乡村获得大量产业帮扶资金与项目支持,发展迅速,而偏远、贫困的乡村则因资源匮乏,帮扶工作进展缓慢,进一步拉大了乡村间的发展差距还有部分资源配置缺乏精准性,未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分配资源,如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而乡村更急需解决的饮水安全问题却因资金不足迟迟得不到改善,导致资源使用效益低下帮扶主体间协作不畅,缺乏有效沟通与配合,是影响帮扶工作合力形成的重要问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帮扶主体在参与乡村帮扶时,因职责定位不清晰、利益诉求不同或沟通机制缺失,难以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例如,政府部门制定帮扶政策时,未充分征求企业、社会组织与村民的意见,导致政策与实际执行存在脱节,企业与社会组织在落实政策时遇到困难;企业在乡村投资产业项目时,未与当地政府、村民充分沟通,忽视村民的利益诉求,导致项目推进中因村民不配合而受阻此外,部分帮扶主体存在 “各自为政” 的倾向,缺乏主动协作的意识例如,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负责产业发展,但两者在规划时未相互衔接,政府修建的道路未考虑企业产业运输的需求,企业的产业布局也未结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导致基础设施无法充分服务于产业发展还有些协作停留在表面,未形成深度合作,如社会组织与企业仅在资金捐赠方面开展合作,未在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协作效果有限村民作为乡村帮扶的重要主体,在部分帮扶工作中却缺乏参与权与话语权,帮扶主体仅将村民视为帮扶对象,未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导致村民对帮扶工作缺乏认同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帮扶措施的落地帮扶工作中对村民内生动力激发不足,导致部分村民形成 “等靠要” 思想,是制约帮扶工作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部分帮扶主体在开展工作时,过度强调外部资源投入,忽视对村民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未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村民产生依赖心理。
例如,在产业帮扶中,帮扶主体全程包办种苗采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环节,村民仅被动参与生产,缺乏对产业的规划与管理意识,一旦帮扶主体撤离,产业便难以持续发展;在民生帮扶中,长期为村民提供免费的生活物资,未引导村民通过自身劳动改善生活,导致部分村民失去奋斗动力,坐等帮扶此外,对村民的技能培训缺乏系统性与实用性,也是导致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部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村民就业意愿脱节,村民学完后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无法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增收,进而失去参与培训与发展的热情还有些帮扶工作未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强行推行帮扶项目,如不顾村民反对,引导其放弃传统种植产业,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导致村民因缺乏兴趣与经验,生产积极性不高,项目最终失败,进一步削弱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帮扶成效评估机制不健全,存在评估标准单一、评估方式片面或评估结果缺乏应用等问题,影响帮扶工作的持续优化部分帮扶成效评估仅以经济指标作为核心标准,如村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产业产值提升率等,忽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改善、村民满意度等非经济指标,导致帮扶工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例如,为提升经济指标,允许企业在乡村开展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项目,虽短期内增加了村民收入,但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影响乡村的长远发展。
此外,评估方式多以帮扶主体自我评估为主,缺乏第三方评估与村民参与,导致评估结果客观性不足帮扶主体在自我评估时,往往侧重展示工作成效,回避存在的问题,难以真实反映帮扶工作的实际情况;村民作为帮扶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或参与者,其意见与建议未被充分纳入评估体系,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需求脱节同时,评估结果缺乏有效应用,部分帮扶主体仅将评估视为 “完成任务”,未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调整优化帮扶策略,评估结束后,帮扶工作仍按原模式推进,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帮扶成效难以提升例如,评估发现某类帮扶措施因缺乏技术支持效果不佳,但未及时补充技术资源,继续推行该措施,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帮扶工作缺乏长效机制,过度依赖短期外部支持,导致帮扶成果难以巩固,是乡村帮扶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帮扶工作停留在 “输血式” 帮扶层面,通过短期投入资金、物资或项目实现帮扶目标,未建立起 “造血式” 的长效发展机制,一旦外部帮扶力量撤离,帮扶成果便容易流失例如,在产业帮扶中,通过短期补贴鼓励村民发展某一产业,但未培育本地产业带头人、建立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帮扶结束后,因缺乏技术与市场支持,产业迅速衰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仅完成硬件建设,未建立后期管护机制,道路、水利设施等因缺乏维护很快破损,无法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不完善也是常见问题,部分地区虽建立了返贫监测机制,但监测范围不全面、预警不及时,或对监测到的返贫风险户缺乏精准帮扶措施,导致部分村民因疾病、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再次陷入贫困还有些帮扶工作未与乡村自身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帮扶项目仅为短期 “点缀”,未融入乡村长远发展布局,如在乡村开展短期的文化活动,未与乡村文化传承的长期规划结合,活动结束后,乡村文化建设仍处于停滞状态,无法形成持续效应帮扶工作中对乡村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足,导致部分乡村文化流失、不良风气蔓延,影响乡村的全面发展部分帮扶主体将工作重心过度集中于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导致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手工技艺、民间故事逐渐被遗忘例如,在乡村建设中,为追求 “现代化”,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新建统一风格的楼房,破坏了乡村的历史风貌与文化记忆;在产业发展中,未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导致传统手工艺品因缺乏市场推广而逐渐失传此外,乡风文明建设缺位,部分乡村存在铺张浪费、封建迷信、邻里矛盾频发等问题,帮扶主体未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导致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民凝聚力与向心力不足。
例如,未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未建立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乡村不良风气得不到遏制,影响村民的生活品质与乡村的和谐稳定同时,文化帮扶措施形式化也是常见问题,部分帮扶主体仅在节日期间开展短暂的文化下乡活动,如文艺演出、图书捐赠等,未建立常态化的文化服务机制,活动结束后,乡村文化生活迅速回归平淡,无法满足村民长期的精神文化需求帮扶工作中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现象,违背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部分帮扶主体在推进产业帮扶时,未充分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项目,导致乡村土壤污染、水资源破坏、空气质量下降例如,在乡村建设小型化工厂,虽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但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了周边河流,导致农田灌溉用水质量下降,农作物减产,村民健康也受到威胁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保护,如修建道路时随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开发矿产资源时未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问题频发还有些帮扶措施虽名义上为 “生态帮扶”,但实际执行中流于形式,如开展植树造林时,仅注重种植数量,忽视苗木的成活率与后期管护,导致树木大量死亡,生态修复效果不佳。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制约了乡村的长远发展,如生态破坏导致乡村旅游产业无法开展,污染问题影响农产品质量,进而影响村民收入与生活质量帮扶工作中对特殊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