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师培训之心得范文.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Mon****OLD
  • 文档编号:612622230
  • 上传时间:2025-07-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师培训心得范文参加教师培训前,我总以为这不过是“走个过场”——听听专家讲理论,抄抄笔记划重点,最后参加考试拿学分就像每年给电脑做系统更新,看似多了些新功能,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老样子直到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好的培训更像“给教育思维松绑”,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道题该怎么教”,而是让你突然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学生”“教学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思考的火苗”那些藏在案例背后的教育智慧,那些在互动中碰撞出的教学灵感,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心里漾开层层涟漪,让我对“教师”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认知培训第一天,主讲老师没有打开PPT,而是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班上最让你头疼的学生,在他身上有什么优点?”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随后响起窃窃私语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总在课堂上睡觉的男孩小宇,他总是趴在桌子上,课本摊开却从未翻过,作业不交,提问不答,成绩单上永远是红色的不及格,实在想不出他有什么优点轮到我发言时,我支支吾吾地说“他好像……体育不错,上次运动会他跑100米拿了第一名”,老师笑着追问“那你有没有在班会课上请他分享过运动技巧?有没有在他跑步夺冠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祝贺他?”我愣住了——从教三年,我只盯着他的错题本和考勤表,在家长会上抱怨他“拖班级后腿”,在课堂上因为他睡觉而点名批评,却从未想过要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他。

      那天下午,我们做了个“角色互换”游戏:一人扮演“问题学生”,一人扮演“老师”,重现课堂冲突场景我抽到的角色是“总爱插嘴的女孩”,当“老师”在讲台上分析课文时,我必须在每句话间隙插话“我知道!我看过这个故事的动画片”“老师,你说的不对,主人公后来还做了这件事”几轮下来,我满头大汗,既紧张又兴奋,突然理解了那个总被我训斥“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她的“捣乱”其实是急于分享自己的发现,而我的不耐烦,那句“你再插嘴就出去”,恰恰浇灭了她眼里的光这个游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教学中的盲区:我们总在抱怨学生“不配合”,却忘了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看见”了他们的需求与热情就像医生只关注化验单上的数字,却忽略了病人的感受,教育若失去了对人的关注,再精妙的教学方法也只是空谈以前总觉得“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培训中才明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轻易从网上找到答案,教师的“一桶水”早已不够用,甚至可能因为水质陈旧而误导学生有位物理老师分享了她的经历:讲“浮力”时,学生突然问“死海的浮力能托起人,那能托起一辆汽车吗?”她当场被问住,脸上火辣辣的,却没有敷衍说“这个问题与课本无关”,而是坦诚地说“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我们一起查资料、做实验好不好?”接下来的一周,她和学生们找来不同浓度的盐水,用玩具汽车做实验,记录不同浓度下的浮力变化,最后用视频记录下“盐水浓度与浮力关系”的探究过程,还邀请了化学老师讲解盐的溶解原理。

      她说“现在的教师更该是‘引水员’,带着学生找到水源,而不是把水灌进他们嘴里”这句话彻底颠覆了我的教学观培训中,我们分组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我和几位老师选择“校园垃圾分类”主题,不再是单纯讲“垃圾怎么分”,而是让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垃圾种类,计算不同分类方式的处理成本,甚至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里有个小组为了弄清楚“废纸回收后的处理流程”,专门打给废品回收站的工作人员;有个小组用废旧纸盒做了分类垃圾桶模型,还在上面画了可爱的漫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数据、算成本、搞辩论,用到的知识远超课本范围,而我们扮演的角色只是“提供工具的助手”——帮他们打印资料,联系采访对象,在他们争执不下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这让我意识到,好的教学不是“我教你学”,而是“我们一起探索”,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知识储备多少,而在于能否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就像点燃篝火,不需要你一直添柴,只要火种还在,就能燎原沟通技巧”是培训中最让我受益的部分,但它教的不是“如何让学生听话”,而是“如何让学生愿意说出心里话”有位班主任分享了她的“便签交流法”:她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不爱说话的学生小林写便签“今天你的解题思路很特别,尤其是第三步的转化,老师都没想到”;给犯了错的学生小琪写“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把花盆打碎的,我们一起想想下次该怎么摆放更安全”。

      她说“文字比语言更有温度,尤其是对那些敏感的孩子,当面说可能会让他们紧张,写下来他们可以慢慢看,慢慢想”我们还练习了“非暴力沟通”——把“你怎么又迟到了”换成“你今天迟到了十分钟,是不是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吗?”把“这道题我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换成“这道题确实有点难,我们再试试从另一个角度做,你看这样行不行?”这些看似简单的话术转变,背后是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有次模拟家长沟通场景,我扮演的家长情绪激动地抱怨“我家孩子成绩总上不去,你们老师到底有没有用心教?”另一位老师没有急着解释“我们每天都留作业、改作业”,而是先回应“您一定很着急吧,毕竟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进步,看到他成绩没起色,您心里肯定不好受”,这句话像一盆温水,瞬间让“我”的火气消了大半这让我明白,沟通的关键不是“说服对方”,而是“建立信任”,就像治水,堵不如疏,教育中的很多矛盾,往往源于我们只顾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忘了倾听对方的感受培训中最震撼的是“教育失误案例分享会”,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反思与成长有位老师红着眼圈说,她曾因为学生考试作弊而当众批评,把他的试卷撕了扔在地上,后来才知道那个孩子是怕考不好被父亲打骂,因为前一次考试不及格,他父亲把他的书包都烧了;有位老师哽咽着承认,自己曾用“你再这样调皮就叫家长来”威胁学生,却没发现那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异,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最怕的就是老师找家长,因为那会让奶奶伤心。

      这些案例像警钟,在每个人心里敲响,提醒我们“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教育者的轻率判断可能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我们还做了个“如果重来一次”的练习,针对自己过去的教学失误,写下新的处理方式我想起曾把上课画画的学生小美的画撕了,还说“上课不专心,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什么用”,她当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一声没吭,后来整整一周都没抬头看我那次我在练习本上写道:“我会轻轻拿起她的画,问问她‘这画的是咱们班的教室吗?你把窗台的那盆花画得真像,你的线条很有力量,课后可以画完给老师看看吗?上课我们先一起听课文,好吗?’”这个练习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理解与引导”的艺术,就像园丁修剪树枝,不是把长得“不合规矩”的枝丫都砍掉,而是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小心翼翼地修剪,让它长得更挺拔,更舒展教师的情绪管理”被很多人忽视,却在培训中被反复强调有位心理老师做了个实验:让我们连续听十分钟尖锐的噪音——就是用指甲划过玻璃的声音,再去解数学题,结果平时十分钟能做完的题,这次平均花了二十分钟,正确率还下降了三成她说“教师的坏情绪就像这噪音,会干扰学生的学习状态,你怒气冲冲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会先集中在你的情绪上,而不是课本上”。

      她教我们“情绪急救法”:生气时先深呼吸十秒,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同时在心里默念“我现在的情绪是愤怒,原因是学生没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有自己的难处,我需要先了解情况”;感到疲惫时,做三分钟“正念冥想”,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空气从鼻腔进入,再从口腔呼出,把注意力从“还有多少事没做”拉回到“此刻的平静”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在我后来的教学中发挥了大作用——有次上课铃响后,学生们还在吵吵闹闹,有两个男生甚至在后排推搡起来,我差点发火,想吼一句“都给我安静”,但想起“情绪急救法”,我先走到教室后面,看着他们说“看来大家刚才玩得很开心,精力很旺盛,我们来玩个注意力游戏吧——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拍手的次数,谁先说出正确数字,就奖励他一颗星星”瞬间,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都竖起耳朵听,既化解了冲突,又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培训还让我明白,教师不是“超人”,有情绪波动很正常,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情绪极其敏感的孩子,你的微笑能给他们力量,让他们觉得“今天上课很轻松”;你的烦躁也会让他们不安,暗自猜测“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培训中的“跨学科交流”打开了我的视野以前教语文的我,总觉得数学老师的课“太枯燥,全是公式”,美术老师的课“不实用,考试又不考”。

      但在分组备课中,我和数学老师、美术老师一起设计“古诗中的几何之美”主题课:用数学方法分析“大漠孤烟直”中的直线与“长河落日圆”中的曲线,计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度相当于多少层楼;用美术手法画出古诗意境,有的学生用水彩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有的用剪纸做“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个过程让我发现,不同学科就像不同的乐器,单独演奏各有特色,合奏起来更能谱出美妙的乐章有位科学老师分享她如何借鉴语文的“情景教学”,在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扮演“阳光”“叶片”“二氧化碳”,用对话演绎光合作用的过程:“我是阳光,我要给你能量”“我是叶片,我需要你的能量来制造养分”“我是二氧化碳,我来帮忙啦”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笑得前仰后合,却牢牢记住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和过程这种跨界思维让我意识到,好的教育是“打通学科壁垒”,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网,学生在这个网中自由穿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终身学习”不是培训中喊的口号,而是被无数案例印证的真理有位快退休的李老师,头发已经花白,却像个年轻人一样拿着平板电脑记笔记,她分享说,自己现在还在学短视频剪辑,用学生喜欢的“快闪”形式制作古诗教学视频,把“床前明月光”配上动画,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有位年轻的王老师分享,她每周都会看其他学科的公开课,从历史老师那里学讲故事的技巧,把语文课文的背景讲得像“连续剧”一样吸引人;从体育老师那里学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用“小组接力朗读”代替枯燥的齐读。

      他们让我明白,教师的“老化”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停止学习的那一刻,就像池塘里的水,如果不流动,很快就会变浑浊培训中,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教学工具:用思维导图梳理《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让复杂的家族图谱一目了然;用问卷收集学生对单元测验的反馈,知道他们哪些知识点没掌握;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观察危险的化学反应,既安全又直观这些工具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让教学更高效、更有趣就像以前用黑板擦,现在用白板笔,工具在变,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初心不变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用“弹幕”软件让学生实时分享想法,讲《西游记》时,学生们的“弹幕”刷个不停:“孙悟空为什么总被唐僧误会”“猪八戒其实很聪明”,课堂气氛活跃得像过节;用“小组积分制”激发合作意识,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课本剧表演”,积分最高的小组能获得“免一次作业”的奖励,看到学生们为了一个角色讨论得面红耳赤,为了一句台词反复排练,眼里的光比任何时候都亮,我知道这些尝试是值得的培训接近尾声时,我们每人写了一封“给一年后的自己”的信我写道:“希望你依然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少一些焦虑——不要因为学生一次考不好就失眠,多一些耐心——相信他们会慢慢成长;少一些评判——不要轻易说‘这个学生没救了’,多一些理解——想想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记住,你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会忘记你讲过的题,但会记得你曾在他低头时,轻声说‘没关系,再试试’;会记得你曾在他获奖时,第一个为他鼓掌;会记得你曾照亮过他们的某一刻这段培训经历,没有给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板,却让我拥有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智慧;没有让我成为“完美教师”,却让我学会了“与不完美和解”——接受自己会犯错,也接受学生不完美就像爬山,以前总盯着山顶的目标,气喘吁吁地赶路,生怕被别人落下,现在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看到路边的野花会停下脚步,与同行者互相鼓励“加油,快到了”教育之路漫长,培训就像中途的补给站,让我们整理行囊,重新出发,带着更温暖的心,更开阔的视野,去遇见更多可能,去成就更多成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