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学(第10版)》.pdf
481页17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1第二节儿科学的特点.1第三节儿童年龄分期.2一、胎儿期.2二、新生儿期.2三、婴儿期.3四、幼儿期.3五、学龄前期.3六、学龄期.3七、青春期.3第四节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3第二章生长发育7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7一、生长发育呈现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7二、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速度不完全同步.7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7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7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8一、遗传因素.8二、环境因素.8第三节体格生长.8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8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9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11四、体格生长评价.11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13一、骨骼.13二、牙齿.14三、生殖系统.15第五节神经心理发育.15一、神经系统的发育.15二、感知觉的发育.1518三、运动的发育.16四、语言的发育.16五、心理活动的发展.16第六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18一、筛查性评估.18二、诊断性评估.20第七节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20一、儿童发育与行为的概念.20二、儿童期常见的发育与行为问题.20三、青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22四、其他.23第三章儿童保健24第一节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25一、胎儿期及围产期.25二、新生儿期.25三、婴儿期.26四、幼儿期.26五、学龄前期.26六、学龄期.27七、青春期.27第二节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28一、护理.28二、营养.28三、计划免疫.28四、儿童心理卫生.29五、定期健康检查.30六、体格锻炼.31七、意外事故预防.31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32第一节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32一、病史采集和记录.32二、体格检查.33第二节儿科疾病治疗原则.36一、护理原则.36二、饮食治疗原则.37三、药物治疗原则.38四、心理治疗原则.40五、伦理学原则.4019第三节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40一、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40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42三、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47四、液体疗法.48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50第一节儿童营养基础.50一、营养素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50二、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儿童营养的关系.54第二节婴儿喂养.54一、母乳喂养.54二、部分母乳喂养.57三、人工喂养.57四、婴儿食物转换.57第三节幼儿营养.58一、营养特点.58二、膳食安排及进食技能培养.58第四节学龄前儿童营养.58一、营养特点.58二、膳食建议.59第五节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营养.59一、营养特点.59二、膳食安排与营养知识教育.59第六节营养支持.59一、肠内营养.59二、肠外营养.60三、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61第七节儿童营养状况评价.61第八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62第九节儿童单纯性肥胖.65第十节维生素营养障碍.68一、维生素 A 缺乏症.68二、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71第十一节微量元素缺乏.78一、锌缺乏.78二、碘缺乏.79第六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80第一节概述.8020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83第三节胎儿宫内生长异常.88一、宫内发育迟缓和小于胎龄儿.88二、大于胎龄儿.90第四节新生儿窒息与复苏.90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5第六节新生儿颅内出血.98第七节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00第八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2第九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06第十节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108第十一节新生儿黄疸.110第十二节新生儿溶血病.115第十三节新生儿感染性疾病.120一、新生儿败血症.121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123三、新生儿破伤风.124四、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125五、先天性弓形虫感染.126六、新生儿衣原体感染.127七、先天性梅毒.128第十四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29第十五节新生儿出血症.131第十六节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血糖.133一、新生儿低血糖.133二、新生儿高血糖.134第十七节新生儿低钙血症.135第十八节新生儿脐部疾病.136一、脐炎.136二、脐疝.136三、脐肉芽肿.137第十九节新生儿产伤性疾病.137一、头颅血肿.137二、锁骨骨折.137三、臂丛神经麻痹.138四、面神经麻痹.138第二十节早产儿视网膜病.138第七章免疫性疾病141第一节概述.141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4321第三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15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151第八章风湿性疾病155第一节概述.155第二节风湿热.155第三节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159第四节过敏性紫癜.163第五节川崎病.166第九章感染性疾病169第一节病毒感染.169一、麻疹.169二、脊髓灰质炎.172三、水痘.174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75五、流行性腮腺炎.178六、手足口病.179七、流行性感冒.181第二节细菌感染.183一、猩红热.183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5第三节结核病.189一、概述.189二、原发性肺结核.193三、急性粟粒性肺结核.194四、结核性脑膜炎.194五、潜伏结核感染.197第四节深部真菌病.198一、概述.198二、假丝酵母菌病.199三、隐球菌病.200四、曲霉病.201第五节寄生虫病.202一、蛔虫病.203二、蛲虫病.204三、钩虫病.205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207第一节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07一、口腔.20722二、食管.207三、胃.207四、肠.207五、肝.208六、胰腺.208七、肠道细菌及粪便.208第二节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208一、胃肠影像学.208二、消化道内镜检查.209三、胃肠动力学检查.210四、呼吸试验.211第三节口炎.211一、鹅口疮.211二、疱疹性口炎.211第四节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212第五节胃炎和消化性溃疡.215一、胃炎.215二、消化性溃疡.216第六节炎症性肠病.219第七节腹泻病.222第八节婴儿胆汁淤积症.231第九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34第十节肠套叠.235第十一节先天性巨结肠.237第十二节急性阑尾炎.238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疾病241第一节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241一、呼吸系统胚胎发育.241二、解剖特点.241三、生理特点.242四、免疫特点.242第二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方法.243一、呼吸系统体格检查时的重要体征.243二、检查方法.243第三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5第四节急性感染性喉炎.246第五节急性支气管炎.247第六节毛细支气管炎.248第七节肺炎.249几种常见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255第八节支气管哮喘.256第九节支气管扩张症.26223第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疾病265第一节儿童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65一、心脏的胚胎发育.265二、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266第二节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267一、病史和体格检查.267二、辅助检查.268第三节先天性心脏病.270一、概述.270二、房间隔缺损.271三、室间隔缺损.273四、动脉导管未闭.274五、肺动脉瓣狭窄.276六、法洛四联症.278七、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79第四节病毒性心肌炎.281第五节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283第六节感染性心内膜炎.284第七节儿童心律失常.286一、期前收缩.287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88三、室性心动过速.289四、房室传导阻滞.290第八节心力衰竭.292第十三章泌尿系统疾病296第一节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296一、泌尿系统胚胎发育.296二、解剖特点.296三、生理特点.297第二节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298第三节肾小球疾病.299一、儿童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299二、急性肾小球肾炎.300三、肾病综合征.303第四节肾小管疾病.309一、肾小管性酸中毒.309二、巴特综合征.311第五节溶血尿毒症综合征.312第六节泌尿道感染.31524第七节血尿.319第八节急性肾损伤.321第十四章血液系统疾病324第一节儿童造血和血象特点.324一、造血特点.324二、血象特点.325第二节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326一、血液系统疾病体格检查.326二、血液系统疾病辅助检查.326第三节儿童贫血概述.328第四节营养性贫血.331一、缺铁性贫血.331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335第五节溶血性贫血.337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337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338三、地中海贫血.340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43第六节出血性疾病.345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45二、血友病.348第七节急性白血病.351第八节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57第九节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359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59二、临床表现.360三、实验室检查.360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61五、治疗.361六、疗效评估.362七、预后.362第十五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363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363第二节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363一、神经系统体格检查.363二、神经系统辅助检查.366第三节惊厥.368第四节癫痫.370第五节急性细菌性脑膜炎.37825第六节病毒性脑炎.382第七节脑性瘫痪.384第八节吉兰-巴雷综合征.385第九节重症肌无力.388第十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390第十六章内分泌疾病393第一节概述.393第二节生长激素缺乏症.395第三节中枢性尿崩症.399第四节性早熟.400第五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03第六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406第七节儿童糖尿病.411第十七章遗传性疾病418第一节概述.418一、遗传性疾病的分类.418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419三、遗传性疾病的治疗.420四、遗传咨询.420五、遗传疾病的预防.421六、新生儿筛查.421第二节染色体疾病.421一、21-三体综合征.421二、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423三、DiGeorge 综合征.424第三节单基因遗传疾病.425一、遗传代谢病概述.425二、苯丙酮尿症.426三、肝豆状核变性.428四、糖原贮积症.429五、黏多糖贮积症.430六、甲基丙二酸血症.431七、其他单基因疾病CHARGE 综合征.432第四节基因组印记相关疾病.433第十八章儿童常见危重症435第一节概述.435第二节急性呼吸衰竭.43526第三节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437第四节急性中毒.443第五节意外伤害.446一、创伤.446二、溺水.448三、毒蛇咬伤.449第六节儿童心肺复苏.451附录455附录一2015 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455附表 1-1 2015 年九市 3 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xs).455附表 1-2 2015 年九市 3 7 岁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xs).456附录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457附录三脑脊液测定参考区间.458附录四血液一般检测参考区间.458附录五心电图各波的正常值.462推荐阅读463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65【数字创新:虚拟仿真数字人】数字人案例 1 .165数字人案例 2.168本章数字资源1第一章绪论儿科学是临床医学范畴中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研究受精卵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与促进身心健康直至其成为具备所有潜能的健康成人的医学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其生长发育特点、疾病谱以及健康关注重点均有所不同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关注儿童特定的遗传背景、器官发育和生长过程,还必须广泛考虑环境、心理、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家庭幸福、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的体格、智能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时期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