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深度关联.doc
7页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深度关联当超强台风裹挟着暴雨在沿海地区掀起滔天巨浪,当持续数月的干旱让草原蜕变为沙尘的策源地,当百年不遇的寒潮使输电线路覆冰断裂,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之间的隐秘关联正以越来越清晰的方式呈现在人类面前这种关联并非简单的因果叠加,而是气候系统、地质构造、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从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气象灾害,到由此触发的地质灾害链,再到对生态系统的连锁冲击,每一个环节都揭示着自然界的整体性与关联性理解这种深度关联,不仅是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命题,更是制定防灾减灾策略、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极端天气作为大气运动的异常表现,往往是自然灾害的直接诱因,其强度与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灾害的破坏力强对流天气系统中,雷暴云团内部的剧烈垂直运动不仅会形成短时强降雨,还会在特定条件下催生龙卷风这种直径从几十米到几百米的高速旋转气流,地面风速可达每秒 50 米以上,能轻易将房屋屋顶掀翻、将大树连根拔起2024 年春季,美国中部平原遭遇的龙卷风群,正是由多个超级单体雷暴系统引发,导致数十个城镇受损,经济损失超过 20 亿美元同样,当西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表面温度超过 26℃时,大量水汽蒸发形成的热带气旋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旋转增强,一旦发展为超强台风,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突破每秒 50 米,所到之处不仅会引发风暴潮,还会伴随特大暴雨,形成 “风 — 雨 — 潮” 三碰头的灾害组合。
2023 年登陆我国南部沿海的超强台风,就因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导致部分低洼地区海水倒灌,积水深度超过 2 米,同时引发的山区暴雨诱发了数十处滑坡和泥石流持续性极端降水与洪涝灾害之间的关联尤为显著,其破坏力往往随着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呈指数级上升当某一区域 24 小时降雨量超过 200 毫米,或连续三天累计降雨量超过 500 毫米时,土壤含水量迅速饱和,地表径流急剧增加,江河水位暴涨对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极易形成城市内涝和农田积水2024 年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的 “超长梅雨季”,使得多个水文站水位突破历史极值,沿岸城市的地下车库、地铁站成为积水重灾区,交通瘫痪持续数日而在山区,强降水会迅速汇聚成山洪,沿着沟谷奔涌而下,冲刷沿途的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这种由泥沙、石块和水体混合而成的流体,密度可达 1.5 吨 / 立方米以上,冲击力极强,能摧毁桥梁、掩埋村庄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区,因地形陡峭、岩石破碎,每到雨季,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就成为当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2023 年的一次强降雨过程中,该区域单日发生滑坡灾害 47 处,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干旱作为一种慢性极端天气事件,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特点,往往在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显现出毁灭性影响。
在气象学上,当某一地区连续 30 天无有效降雨,且空气湿度持续偏低时,就会进入气象干旱状态这种状态若持续发展,会导致土壤墒情下降,农作物因缺水而枯萎,引发农业旱灾2022 年,非洲之角经历了 4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连续五个雨季降雨量不足常年的 50%,导致玉米、高粱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绝收,超过 2000 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长期干旱还会使河流干涸、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引发水文干旱,威胁城市供水和生态系统我国华北地区在 21 世纪初的持续干旱中,多条河流断流,白洋淀等湖泊水位降至历史最低,不得不通过跨流域调水来维持基本用水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干旱会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裸露,在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沙尘暴中亚的咸海流域,因过度灌溉导致湖面萎缩 90%,裸露的湖床成为全球最大的沙尘源之一,每年向大气释放的沙尘超过 1 亿吨,不仅影响当地空气质量,还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到遥远的欧洲地区极端低温天气与冰冻灾害的关联,在中高纬度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影响范围涵盖交通、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当强冷空气迅速南下,24 小时内气温降幅超过 10℃,且最低气温低于 5℃时,就会形成寒潮寒潮过境时,往往伴随大风和雨雪天气,导致路面结冰,影响交通运输。
2023 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的强寒潮,使高速公路封闭超过 1000 公里,机场取消航班近千架次,铁路列车大面积晚点对于农业而言,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细胞结构,导致蔬菜受冻、果树冻伤我国南方地区因冬季缺乏持续低温,作物抗寒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强寒潮,损失尤为严重2021 年,南方地区的一次强寒潮使广东、广西等地的香蕉园大面积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 亿元在能源领域,极端低温会导致输变电线路覆冰,当冰层厚度超过 10 毫米时,就可能引发线路断线、铁塔倒塌2008 年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 10 千伏及以上线路倒杆断线超过 10 万条,多个城市陷入停电困境,对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热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灾害当日最高气温连续三天超过 35℃时,就会形成高温热浪这种天气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容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疾病,对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威胁尤为严重2020 年,欧洲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热浪,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日最高气温超过 40℃,导致超过 2000 人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高温还会加剧水分蒸发,引发干旱,同时增加电力需求,导致能源供应紧张。
2022 年夏季,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极端高温使空调用电需求激增,而负责供电的燃煤和燃气电厂因高温导致效率下降,出现供电缺口,不得不实施轮流停电,影响了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在农业领域,高温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授粉过程,导致产量下降我国长江流域在 2024 年夏季的持续高温中,水稻因授粉不良导致结实率下降 15% 以上,棉花因高温逼熟品质降低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并非单向触发,而是存在复杂的反馈机制,形成灾害链和灾害群一次强台风登陆,除了直接引发狂风、暴雨、风暴潮外,暴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风暴潮可能导致海水倒灌引发土壤盐渍化,这些次生灾害的叠加效应往往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2013 年,台风 “海燕” 在菲律宾登陆时,引发的风暴潮高达 7 米,不仅摧毁了沿海村庄,还在内陆山区引发了大规模泥石流,导致超过 6000 人死亡同样,干旱引发的植被枯萎会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而森林火灾产生的浓烟会影响大气能见度和空气质量,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的影响2020 年,澳大利亚山火持续数月,烧毁森林面积超过 1000 万公顷,产生的烟雾扩散至全球,影响了大气环流,可能间接影响了当年的季风活动人类活动在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关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合理的开发行为会放大这种关联的破坏力。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少了雨水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在同等降雨条件下比乡村更为严重同时,城市热岛效应会使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2-3℃,可能加剧高温热浪的强度在山区,过度开垦和砍伐森林会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失去保护,在强降雨时更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贫困县,因陡坡开荒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面积的比例超过 40%,成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在沿海地区,过度围填海破坏了湿地和红树林,削弱了其抵御风暴潮的能力,使沿海城市在台风来袭时面临更大的风险孟加拉国沿海地区因红树林被大量砍伐,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损失在过去 30 年中增加了 3 倍面对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复杂关联,构建综合防控体系需要从监测预警、工程防护、应急响应、生态修复等多个维度入手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报精度和时效性,为灾害防控争取时间例如,我国建成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可提前 1 小时预警强对流天气,准确率超过 85%在工程防护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建设相应的防御设施,如修建水库和堤防抵御洪水,建设护坡和挡土墙防治滑坡,安装避雷针和避雷带减少雷击灾害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应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通过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增强雨水吸纳能力。
应急响应体系的建设需要强化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高效地开展救援和安置工作2024 年,我国某省在防汛应急响应中,通过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调度,成功转移危险区群众 15 万人,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生态修复作为长期策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从源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黄土高原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从 1999 年的 10% 提高到 2024 年的 2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45%,有效降低了下游的洪涝风险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深度关联,揭示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也警示着人类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以科学之策应对风险从台风眼中的风暴潮到干旱土地上的沙尘暴,从寒潮冻结的输电线路到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每一场灾害都是自然系统传递的信号,提醒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深化对这种关联的认识,完善防控体系,强化全球合作,人类终将能够在风云变幻中筑牢安全防线,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安全、可持续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更能深刻领悟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真谛,从而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