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天气下的农业之困挑战与突围.doc
8页极端天气下的农业之困挑战与突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从南美的特大干旱到东南亚的持续暴雨,从欧洲的罕见寒潮到非洲的异常高温,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气象灾害,实则正深刻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餐桌农业,作为直接依赖自然条件的基础性产业,在极端天气面前显得尤为脆弱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每一次旷日持久的干旱、每一轮反常的高温或寒潮,都可能让农民一季的辛劳付诸东流,进而引发粮食减产、物价波动乃至社会稳定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讨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并探索可行的应对之道,不仅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直接破坏上以暴雨为例,短时间内的强降水会迅速淹没农田,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急剧上升,导致农作物根系缺氧对于水稻这类相对耐涝的作物而言,短暂的积水或许不会造成致命伤害,但如果积水时间超过三天,就会出现叶片发黄、生长停滞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株死亡而对于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积水带来的危害更为显著小麦在灌浆期遭遇暴雨,不仅会因根系缺氧影响养分吸收,还会导致麦穗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同时,高湿度环境会诱发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进一步加剧减产幅度。
玉米在苗期若经历长时间积水,会出现 “烂根” 现象,植株抗倒伏能力大幅下降,一旦后续出现大风天气,极易发生大面积倒伏,给收割带来极大困难此外,暴雨引发的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肥沃的表土被冲刷殆尽,露出贫瘠的底土,即使洪水退去,农田的土壤肥力也已大不如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改良才能恢复生产力与暴雨相对的干旱,同样是农业生产的 “隐形杀手”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播种期、抽穗期、灌浆期,持续的干旱会导致土壤墒情不足,种子无法正常萌发,幼苗因缺水而枯萎对于水稻来说,抽穗期是需水量最大的阶段,此时缺水会导致穗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严重影响产量玉米在灌浆期遭遇干旱,则会使玉米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品质也随之下降更严重的是,长期干旱还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井干涸,农田灌溉失去水源,原本肥沃的耕地变成龟裂的荒地在一些水资源本就匮乏的地区,干旱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农民不得不放弃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转而选择耐旱但经济效益较低的品种,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也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极端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日益凸显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攀升,夏季的极端高温日数逐年增加,超出了农作物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高温会加速农作物的蒸腾作用,使植株水分流失过快,导致叶片卷曲、萎蔫。
同时,高温还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平衡,在高温环境下,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农作物积累的有机物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例如,小麦在灌浆期遇到持续高温,会导致灌浆期缩短,麦粒提前成熟,千粒重下降,品质变劣番茄、辣椒等蔬菜作物在开花结果期遭遇高温,会出现落花落果现象,果实畸形率增加,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高温还为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在高温环境下繁殖速度加快,病毒病等病害的传播也更为迅速,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损失寒潮和低温冻害则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另一大威胁,尤其在春秋季节,农作物处于生长初期或即将成熟的阶段,抗寒能力较弱,此时遭遇寒潮袭击,往往会造成严重损失春季寒潮会使刚刚播种的种子受冻,无法正常发芽,已经出土的幼苗也会因低温而冻伤甚至冻死,导致农作物缺苗断垄对于果树而言,春季正是开花坐果期,寒潮带来的低温会冻伤花器和幼果,导致落花落果,大幅降低坐果率例如,苹果树在花期遭遇 - 2℃以下的低温,花朵就会被冻伤,无法正常结果;桃树花期的耐寒能力更弱,0℃以下的低温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秋季寒潮则会使尚未成熟的农作物提前遭受冻害,水稻会出现 “青枯” 现象,籽粒无法成熟;玉米则会因低温导致灌浆停止,籽粒不饱满。
此外,寒潮带来的大风天气还会吹倒农作物,破坏农业设施,如温室大棚被大风掀翻,棚内作物遭受冻害和机械损伤,损失惨重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对农业生产的其他环节造成间接影响在农业灌溉方面,极端天气导致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使得灌溉成本大幅增加在暴雨过后,部分地区出现洪涝,而另一部分地区却可能依然干旱,为了保证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跨区域调水,这无疑增加了灌溉的难度和成本同时,暴雨带来的洪水可能会污染灌溉水源,使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病菌和有害物质,用这样的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极端天气改变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范围,传统的防治方法和农药使用量已经无法应对新的病虫害形势,农民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极端天气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暴雨、洪水等灾害会冲毁道路、桥梁,导致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无法及时运送到田间地头,影响农作物的适时播种和管理在灾害发生后,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量激增,而供应渠道却可能因灾害受到破坏,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例如,在干旱地区,抽水设备和灌溉管道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供应商可能会趁机抬高价格,使农民的灌溉成本急剧上升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影响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在泥泞的农田中,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正常行驶,播种和收割时间被迫推迟,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冲击上对于以农业为生的农民来说,农作物的收成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一场严重的极端天气灾害,可能让农民全年的收入化为乌有,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极端天气导致的农业减产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就业岗位减少、居民收入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当某一地区因极端天气导致某种农产品大幅减产时,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会迅速上涨,而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则可能因运输受阻等原因无法及时补充供应,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成本面对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刻不容缓从短期来看,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关键利用先进的气象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等设备,提高对极端天气的监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及时向农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例如,在暴雨来临前,提前通知农民做好农田排水准备,加固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在干旱来临前,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灌溉,储备灌溉用水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及时修复受损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等应急生产资料,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从长期来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育和推广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根本之策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极端天气发生规律,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布局,在易受干旱影响的地区,推广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高粱等;在易受洪涝影响的地区,选择耐涝作物如水稻、莲藕等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利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具有抗旱、耐涝、耐高温、抗寒等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例如,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抗旱小麦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比普通品种提高了 20% 以上;耐涝水稻品种在积水环境下的存活率也显著提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修建水库、灌渠、排水系统等,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涝能力,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在干旱地区,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洪涝地区,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出农田。
同时,加强农业设施化建设,推广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技术,为农作物生长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直接影响例如,温室大棚可以有效抵御寒潮、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侵袭,保证棚内作物的正常生长;地膜覆盖则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增强农作物的抗旱和抗寒能力此外,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也是应对极端天气影响的重要措施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在农作物因极端天气遭受损失时,农民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轻灾害带来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险赔偿标准,降低农民的参保成本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农业保险的杠杆作用,将农民个体承担的风险分散到社会层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在应对极端天气影响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极端天气是全球性的问题,其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各国应加强在气象监测、灾害预警、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例如,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各国科学家可以联合开展农作物抗逆性研究,共同培育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
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应对极端天气影响的合力,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它不仅考验着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也考验着人类社会的应对智慧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形势,我们不能被动承受,而应主动作为通过加强监测预警、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农业科技、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保险制度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合作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一定能够找到应对极端天气的有效方法,让农业生产在变幻莫测的气候环境中依然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