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统编版03考试版A4含答案.docx
8页2022-2023学年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 03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刚要上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图为商都城迁移顺序图据图分析,商迁都( )A.利于扩大政治影响力C.解决了贵族内部矛盾B.旨在树立商王室的统治权威D.说明当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2.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 “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
据此可知,秦筑长城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4.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A.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C.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B.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D.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5.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6.《太平御览》中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即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李白也曾有诗云:“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由此可知,当时( )A.葡萄作为贡品传入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B.中原与北方各族交流频繁D.民族交融丰富了物质文化7.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
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C.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8.汉朝以来,中国的佛教寺院多为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布局,其中佛殿的结构、屋顶等皆仿宫殿的建造形式而建,与孔庙的建筑布局结构趋同这反映出传入中国后的佛教( ) A.冲击了儒学和道教C.被普通民众所接纳B.具有本土化色彩D.耗费了大量钱财9.王安石变法有如下措施:青黄不接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农户可纳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清丈土地,分九等田地收取赋税;等等这些措施( )A.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C.旨在扭转农业衰败趋向B.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必然遭到地主富商反对10.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A.受到“大- -统”观念指导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D.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11.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在临安随处可见。
店内饼类食物种类很多,有开炉饼、甘露饼、糖榧饼、薄脆饼、玉延饼、通神饼、菊花饼等这反映出当时( )A.南北经济贸易联系密切C.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B.临安饮食文化地域性强D.权贵阶层追求健康养生12.北宋时,参知政事薛居正奉命监修《五代史》时指出,梁末帝未能识别奸伪,缺少能臣善吏辅佐,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大因素范祖禹在编修《唐鉴》时,深刻评论唐代三百年间的治乱兴衰,在当时和后代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这表明,北宋史家( )A.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编修当朝史C.以理学思想指导官方史书的编写B.受社会政局影响调整史学思想D.具有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修史观13.在明代,皇帝只要对阁臣的信任或“恩宠”稍衰,便会将重要的奏章留中不发或对内阁票拟百般挑剔,此时六部的长官甚至也会趁机刁难阁臣,不听招呼这反映出当时的政坛( )A.人治色彩突出B.决策机制异化C.内阁形同虚设D.六部分权制衡1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15.下图所示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聊城重修山陕会馆捐款客商的地域分布。
该图可用于说明, 当时( )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C.区域经济分工明显B.长途贩运贸易活跃D.工商市镇异军突起1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17.1880年,李鸿章上书指出:“夫中国有可富可强之资,若论切实办法,必筹造铁路而后能富能强……建永远不拔之基李鸿章这一主张旨在( )A.强调修筑铁路对洋务运动意义重大C.说明修铁路是实现富强的唯一途径B.建议清政府修铁路以支持洋务运动D.强调修铁路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统治18.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A.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救亡图存的方向发生转移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19.五四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比如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等众多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比如《新 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女界钟》《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
这一现象表明(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B.社会开明开放氛围浓厚D.思想界呈空前活跃局面20.1929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关于红军的发展和战略问题,实行“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这表明(A.中央首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C.党内结束了革命策略的争论)B.我党提出土地革命政策D.中央支持新的革命探索21.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 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B.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C.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D.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2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方式旨在( )A.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B.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C.将农民生活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23.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
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24.“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摘自柳翼谋:《中国文化史》材料二——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通史》材料三 清朝开创了“康乾盛世”,建立起空前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
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不分割的整体——摘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写出材料一中“嬴政称皇帝之年”的年份,结合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具体举措,分析“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结合秦皇汉武治理北疆的相关史实,说明“秦人启其端,汉人竞其绪”8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开通图中“大运河”时的在位皇帝,并概括开通“大运河”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列举唐玄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典型史实,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8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疆域奠定的角度一句话概括“康乾盛世”的突出贡献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马克思则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结合中西方当时所处的经济背景阐释他们提出“落日”和“悲歌”的缘由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9分)26.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中国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