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15页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72分)(一) 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众文学运动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提倡的新白话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平民的文学”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学运动,作者和读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隔阂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彼时民族危机严重,文艺大众化担负着拯救国家、唤醒民众、实现民族独立的艰巨任务但由于时局的艰难、理论的混乱与思想的激进等原因,最终半途而废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是人民的文艺,就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新大众文艺”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创作者无须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等待发表新时代的所思所想,或键盘输入,或音像录制,须臾之间,心中块垒得以纾解,脑中所想得以倾吐无论身份,不论阶层,门槛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小哥开起“诗歌商店”;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者的呼唤与呼唤,欢笑与泪水,焦虑与等待,失望与希望,汇成新时代的“新工人文学小组”,“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既有疼痛也有坚韧,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与此同时,在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他们超越了个体,获得了集体认同,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彻底质变新大众文艺”是一场文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后形成的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的四大文体的规范和划分除了文字之外,创作者运用网络链接技术,将图像、表情包、声音、色彩等一切觉得有关的元素插入,从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题、多媒体的全新的大众文艺审美特质同时,“新大众文艺”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学科以及“文史哲”大类的学科限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动植物学,以及理、工、农、医、牧、商等学科中的活态文化,通过大众和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艺形态,满足了普通大众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语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形成的语体规范和修辞规范,体现出更加广阔的张力和创造力新词汇、新表达、新修辞被广泛吸纳,语汇朝着更丰富、更生动、更多元、更精确的方面发展,时代性、民族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社会属性和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开掘新大众文艺”是一场阅读革命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自由阅读,也可以自由评论,甚至加入创作,从传统的静态沉浸式阅读模式,转变为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移动化、场景化、交互化,成为“新大众文艺”最为显著的阅读特征新大众文艺”开启了全新的“全民文学”模式,实现了“人人皆可当作家”的文学梦,拓展了传统文学的边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为文学最为本质的“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摘编自《延河》编辑部《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材料二:就文艺创作而言,“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谁在写”也同样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写作越来越纯化为一个“怎么写”的艺术问题,作家们热衷于各种语言变革、形式实验、叙事探索,写作上花样翻新,那时的口号是,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不可否认,对“怎么写”的重视,确实为中国文学补上了关于艺术本体的重要一课,但过度偏重技巧和修辞的后果,也容易使文学流于纸上的游戏,而缺一些来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那种直接、粗粝、苍茫的力量新大众文艺的出现,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由经验出发的、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是一次从“怎么写”到“写什么”,以及“谁在写”的变革这些新的写作者,并非为了写作而去体验生活的,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多年,一个动作、一种场景、一次内心活动、一种时间规划,重复了无数遍之后,他们不仅了解其中的细部和微妙,也因为这种经验的饱和而得以洞察生活背后的更多秘密经验的力量有时就是存在的力量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更多的就是依赖这种经验的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摘编自谢有顺《重新认识经验的力量——谈新大众文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社会时局的客观形势和文学理论、创作者思想等主观原因,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宏大目标最终无法实现B.创作者身份的泛化是“新大众文艺”的特质,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使新大众文艺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根本转变C.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让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阅读者可以与创作者实现双向的交流并发表评论,形成新的作品。
D.随着“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传统文学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呈现出了全新的特性,文学的本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五四“平民文学”到新时代“人民文艺”,文学创作理念、任务不断变化,大众文艺服务对象的内涵不断深化B.“新大众文艺”的语体革命打破传统的语体与修辞规范,词汇的发展使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C.材料二既认可文学写作形式探索的贡献,也批判过度追求形式而流于纸上游戏的弊端,这种评价是对文学发展的理性反思D.“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写作者并非为了写作而体验生活,他们依赖经验的写作往往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3.下列哪一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经验即存在”的创作特质?(3分)A.作家通过短期支教体验创作校园小说,塑造理想化教师形象B.诗人将古典诗词格律转化为现代诗歌,探讨存在主义哲思C.快手主播记录十年卖菜经历,用方言讲述市井生活,视频点击破亿D.纪录片导演跟踪拍摄非遗传承人,剪辑成《匠人精神》入围国际影展4.两则材料在论述“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新工人文学小组”作品得到集体认同的原因。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德械师(节选)石钟山1937年淞沪会战,吴淞口的阵地上,一片狼藉日军从海上舰艇起飞的飞机,对德械装备的第八十七师一团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八十七师的一个整编团,拉上阵地还不到十天,就只剩下眼前这十几号人马了接替一团阵地的是德械八十八师二团,当二团的人马奔赴阵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这里几乎被日军的飞机炸平了二团的士兵列队为一团的十几名士兵送行,副连长张所一眼看到了残兵队列里的于重阳他的目光透出恶狠狠的凶气,似乎想用眼神把于重阳活剥了张所下意识地握紧了怀里的枪,此时只要他把枪口斜调过来,轻轻地扣动扳机,他相信于重阳就会倒在他的枪口之下在他的心里,于重阳已经死过无数回了张、于两家是邻居,张所父亲是甲长,于重阳父亲是保长,两家平时关系不错后来于保长家翻盖房子又高又大且前移半米,乡下人信风水,这让张甲长一家憋屈后来两家的牛顶架,引来两家互殴,张甲长腰被于保长大儿子打伤,张所额头被保长小儿子于重阳用石块砸破再后来政府征兵,要求有两个以上男丁的家庭都得出人张所是张家独苗,却被于保长做局代于重阳参军,否则张甲长得坐牢,从此张所对保长一家的仇恨熊熊燃起。
张所为报仇苦练枪法,战斗中学会躲避炮弹和枪子,班长、排长战死,他依次升任后来他接到父亲来信,得知于重阳也被征兵,心理平衡不少超然客公众号远处的海面上,突然响起了日军的飞机轰鸣声,连长突然间命令道:散开队形,保持战斗状态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德械师,在战争没有爆发前,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每个士兵手里都配备着先进的德式武器机枪手把机枪枪管冲向了天空,所有人的目光都定在了天空刚开始是十几架飞机向他们飞来,后续又有铺天盖地的无数架战机向他们扑来,天空中那一架又一架日军战机,像一只又一只老鹰,他们匍匐在阵地上,就像一只又一只待宰的小鸡数不清的炸弹从天空中落下来,张所看到自己的战友,在爆炸中身体飞了起来,又落到远处这样的战斗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步兵手持常规武器,面对日本海军的飞机,他们有力气使不出来,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手里的武器面对日军的战机,比烧火棍也好不到哪里去八十七师伤兵撤退的道路已经被日本人切断了,他们在于重阳少尉的带领下,只能重返阵地张所走到于重阳的面前,两个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谁也没有说话,但都从对方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刀光剑影先是张所哗啦一声拉开了枪栓,一粒饱满的子弹从枪膛里跳出来,他用另一只手接住,他从未觉得子弹有如此这般沉重,他把子弹放在手心里,目光从这枚子弹上移开又投向于重阳。
张所把那粒子弹装进了自己的衣袋里,还用手按按于重阳的嘴角牵动了一下,也学着张所的样子,把他刚做完的动作做了一遍经历了日军战机几十轮的轰炸后,日军登陆了,一场场事关你死我亡的阻击战惨烈地打响······张所连队的阵地只剩下了四人,确切地说剩下三个人,另外一个是于重阳他们几乎弹尽粮绝了于重阳低声说:我知道你恨我,恨我们全家张所没有说话,盯着眼前的阵地,看着阵地上零星冒起的焦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小时候的村庄,总是炊烟袅袅,有几只狗在低声吠着,散落的鸡们开始归笼了,这是怎样的一幅乡村画卷哪他又想到了于保长家的大房子,压抑得他们一家无法喘息,还有于保长霸占过去的那一垄地张所摸了一下胸前口袋里留着的那枚子弹于重阳似乎也想起了自己口袋里的子弹,伸出手解开衣袋儿,把那枚子弹摸出来,又默默地压在了自己的枪膛里,盯着自己的枪口说:我爹欠你家的,我来还等一会儿日本人进攻的时候,我跳出战壕,你在背后给我来上一枪你的仇就算报了日本人又开始冲锋了,日本人离他们很近了,他们已经能看到日本人的眉眼儿了一个伤兵跳出掩体,手里举着两颗手榴弹,没头没脑地向日本人冲了过去,嘴里喊叫着:老子和你们拼了伤兵的手榴弹在日本人的中间爆炸。
张所和于重阳几乎把自己的子弹打光了,这一拨敌人才退了下去张所趴在阵地上,犹豫着把那枚最后的子弹摸出来,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把子弹压在了枪膛里又看了一眼身边的于重阳,他正在把几枚手榴弹捆在一起,就像一个工匠,专心而又满足最后一位伤兵突然喊了一声:鬼子上来了张所扣动了自己的扳机,把枪膛里最后那枚子弹射了出去,一名日本兵应声倒在地上他看到日本兵一双双走进阵地上的脚,他半跪在阵地上,想找一块石头,却什么也没有摸到于重阳的手伸了过来,架到了他的腋下,在他的帮助下,张所站了起来,重心倚在于重阳的身上他们已经被日本人包围了于重阳突然间拉掉了怀里捆好的手榴弹的弦,于重阳的一只手突然间抱住了他的肩膀,一下子让他想起他们小时候在山里掏鸟窝,不小心碰到了蜂窝,一群蜜蜂追赶着他们,当时于重阳也是这样,死死地抱着他的肩膀把他压到地上许多年过去了,想起当时那一幕,还让他感到温暖此时两个人并列站在阵地上,似乎又回到了少年张所最后的一瞬间,觉得被一股气浪高高地抛了起来,他和于重阳就在气浪的顶尖儿上于重阳仍然死死地抱着自己,他又感受到了于重阳的温暖这一瞬间,他想流泪,可一滴眼泪也没有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