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重庆市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精品****大师
  • 文档编号:614501097
  • 上传时间:2025-09-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5.01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重庆市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材料二: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再看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是不是一个主观意象?你必须靠想象,才能“看见”三千丈长的白发,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是超现实的事物,当然是主观意象说到李白的主观意象,也等于说到李白诗的要害,他诗中很多奇异的感觉,多数要拜主观意象所赐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舞台,人们正是不喜欢它们的中立、无倾向,才不得不求助各种思想的解释或引导文学显得慷慨大方,愿意为事实或事象,提供最契合读者本心的诸多启示文学要想利用这些事实或事象,就必须赋予它们倾向,让事实或事象拥有情感或立场客观意象也是一些事实,也需要通过赋予情感或立场才能成为文学一旦用客观意象写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客观意象拥有倾向,不再中立比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你看他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每一句都是一个景,都是客观意象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读到“夕阳西下”,就不再往下读,或诗到此句就结束,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我前面说过,文学一定是有倾向的。

      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断肠人在天涯”,没有表达出愁绪,前面写的所有客观意象,也都变得一无用处为了让这些客观意象派上用场,他添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了深切的情感,让其前面写的客观意象,统统檠上了情感之色等你回头再读时,这些客观意象仿佛原本就饱含情感似的,变得不再客观、中立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定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染上情感或立场之色摘编自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往往在诗歌中以抒情手段虚化山水田园的状貌与姿态,重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B.“立象尽意”可以很好地传达精微玄妙的事物规律,这一现象在中国先民的作品中多有体现,不仅仅局限于诗歌C.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D.相较其他古籍,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名句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阅读古典诗歌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引用南朝钟嵘《诗品》中的话语,是为了证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因,也道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B.材料二对比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与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证明客观意象受其现实性所限难以给诗歌带来奇异感觉C.两则材料中的“主观意象”的内涵不同,材料一指融入了诗人心境与志趣的客观物象,材料二指非现实的想象或内心图景D.两则材料论证方法多样,除了都运用了例证法外,还都采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理论3.以下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染色”理论的一项是(3分)A.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C.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4.材料二由讲课录音整理而成,语言上体现出“讲稿”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王安石曾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园诗话》指出该诗脱胎于前人诗句“庭前一梅树,寒多未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并认为王诗更好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寒林【注】蒋勋在北地做客,主人担心我从南方来,不耐寒冬,入夜前在壁炉里多加了柴火火光炽热旺盛,我看了一回书,有些困倦,不觉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听见风声枯叶刮在地面上,簌簌作响我觉得窗隙间什么东西很亮,拉开窗帘,月光“哗”一下涌进室内抬头看,枯树林间一轮又大又白的满月这是北国入冬的寒林,树叶都脱落尽了,没有遮蔽,月光才能这么清澄透明主人已入睡,壁炉还有余温我不想惊扰他,蹑手蹑脚,穿戴衣帽,准备到外面走走拉开通向树林的门,迎面一阵寒风我赶紧把门在身后关上,一大片枯叶扑头扑脸罩下来我拉低帽檐,竖起衣领,把自己用大衣紧紧包好,顶着风,走向树林间的小径呼呼的风声,好像鬼吼枯枝在空中炸响,有时交柯,击撞纠缠,发出怪异的摩擦声;有时咻咻唰唰,像一条一条抽在空中的长长的鞭子大片大片的月光,像许多破破碎碎的镜片,在树林枯枝间闪耀映照,明明灭灭连地面上也有亮光,是白日积雪,融化成水,又在寒夜凝结成薄薄的冰片,也反映着天上月光我在大风里不容易站稳,也要小心脚下薄冰的湿滑,走得特别谨慎。

      白天这树林里有鹿,主人放了鹿食,大小雌雄六七头鹿就从树林深处出来觅食松鼠、浣熊更是常见,在餐厅用餐,这些小动物就扒在窗户边看着你,好像在等待一些赏赐此刻树林却如此寂静空白圆圆的月亮,像一盏巨大的照明灯,在树林间移动逡巡,好像照得狐鼠夜枭四处窜逃,没有隐藏遁形的地方月光里只有乱飞的枯叶,像被惊动的鸟,惊慌飞扑一时从地面陡然升起,一时向同一方向回旋追逐,一时又齐齐坠落我看到的是漫天枯叶乱飞,却想起王维的句子:“月出惊山鸟惊”字用得真好,原来北国寒夜,月光清明,可以如此惊天动地宋人画山水,有“寒林”一格专门描绘北方入冬树叶落尽以后的荒寒萧瑟李成是画这“寒林”的高手,他的真迹多已不传,但许多后人摹本,也还可以窥见宋人眷爱寒林的独特美学品格我看过几件印象深刻的“寒林”旧黯的纸绢上,墨色很灰,干笔枯涩,像是老人不再青春的头发,灰白灰白,却也华贵安静唐代美术追求华丽浓艳,喜欢用大金大红大绿强烈对比高明度高彩度的颜色,像春花烂漫,使人目不暇接,使人陶醉眷恋,不能自持由唐入宋,好像夏末秋初,季节从繁花盛放逐渐入于寂灭看到花谢花飞,看到花瓣一片一片在空中散去看到即使秋天霜叶红枫,如此绚烂耀眼,一到寒风乍起,万般繁华,离枝离叶,最后剩下的只是一片枯树寒林。

      宋人的画寒林,是已经看尽了繁华吧!【甲】        从小径穿过树林,好像行走于月光的水中有时风起,水里都是波澜,心事也荡漾起来风一停,月光特别寂静,寂静到像琴弦上最细的一个持续的高音那高音是寒林里孤独者的啸傲,变微、变羽,越来越高亢,就是不肯降下来做低卑的妥协乙】        二○○三年十二月八日文本二:序 画布上的文笔(节选)林文月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在一千二百字左右,从二○○三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至于老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新桥》,到《回声》《肉身》,到《吾庐》《史记》,这五十篇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这些折叠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借由文字而好好地收藏起来了。

      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没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绝对的黑,以十七世纪伦勃朗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黑色小点,远到最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墨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渡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支文笔有如画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江苏省淮安市2025年中考语文试卷.docx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山东省昌邑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6届高三摸底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5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2025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docx 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202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8月阶段考语文试题.doc 2025届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docx 2025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真题.doc 重庆市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及进度表.docx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doc 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24年北京市房山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7 0的认识和加、减法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版新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分层作业系列人教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