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与探索.docx
6页基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关键在基层,活力在基层作为政策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基层组织肩负着将乡村振兴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的重要使命,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在产业培育、人才引育、文化建设、生态保护、治理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破解乡村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让乡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基层工作的核心抓手基层组织深刻认识到,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此,基层积极开展资源普查,全面梳理辖区内的土地、气候、人文等资源条件,精准定位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方向在产业选择上,坚决避免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而是注重挖掘地域特色,打造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产业格局例如,依托山区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利用河流湖泊资源发展生态渔业,结合传统技艺开发手工艺品产业等同时,基层还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业态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市场主体与农户,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家庭农场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基层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农户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资金、销售等难题针对农户缺乏技术的问题,邀请农业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推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融资门槛;为拓宽销售渠道,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平台,组织农产品展销活动,帮助农户与采购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后顾之忧,也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基层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难题一方面,基层积极开展本土人才培育,充分挖掘本地有潜力、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员,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展师徒结对、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针对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工匠等重点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帮助他们成长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另一方面,基层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
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心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同时,基层还注重柔性引才,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短期兼职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基层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基层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民俗、民间技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修复,让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农产品开发、乡村建设等各个方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例如,将传统民俗活动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基层还注重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比赛、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人物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同时,基层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宣传教育、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基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基层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问题;大力推广卫生厕所,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的如厕习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对农村道路、庭院、河道等进行整治和美化,打造干净整洁、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在生态保护方面,基层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对乡村森林、河流、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乱砍滥伐、乱捕滥捞、乱排乱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基层还注重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和发展优势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层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基层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 “两委” 班子,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进入村 “两委” 班子,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参与乡村建设、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基层还注重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农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健全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整合村级调解力量,及时排查和化解农村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基层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智慧乡村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针对部分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基层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灌溉体系,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推进农村电力和通信网络建设,实现农村电力供应稳定、通信信号全覆盖,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基层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推广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还注重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增强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同时,基层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推进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让乡村振兴工作符合农民群众的期望和需求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基层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落实,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基层还注重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用,不断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例如,部分乡村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基层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让乡村变得更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